 |
楊丞琳空中秋千。 圖/天地合提供 |
 |
江蕙「鏡花水月」演唱會。 記者廖國隆/攝影 |
3D浮空投影、飛天環場、高空倒掛、水幕、變色晶片螢光棒……演唱會砸重金添看頭,翻玩高科技已成最新趨勢,即使戰場老將天后江蕙也跟上潮流,忍著暈眩症的不適玩起高空鞦韆。有鑒於演製市場已成唱片產業吸金主戰場,知名經紀人分析,觀眾口味越養越大,想吸引歌迷目光,除砸錢擴充硬體、特效,藝人話題包裝也是重點。
曾替羅志祥、楊丞琳捉刀製作大型巡演的製作人蔣承縉坦言:「現做演唱會就兩招,一招是花大錢搞特效,煙火、飛天、投影已經不夠看,投資額動輒千萬、破億,製作方想破頭引進新科技,另一招就是折磨藝人,鋼管、倒掛、浸水濕身,藝人被逼上火線玩命,觀眾才覺得花錢值回票價。」
但正所謂物極必反,去年中「音樂大玩童」傑森瑪耶茲來台攻蛋,只用一把簡單吉他伴奏,沒太多花俏特效,卻吸引曹格、張惠妹、范曉萱等歌王、歌后自掏腰包買票欣賞取經,唱片圈當時也興起一股回歸音樂本質的討論潮。
解構演唱會「聽覺」與「視覺」二位一體越趨密不可分現象,文化部影視與流行音樂產業局專案計畫主持人袁永興指出,兩者可演變出物理性Mashup混搭效果,如LED、投影、煙花特效穿插運用,或化學性的Hybrid融入,結合藝人本身表演特性,發展出解構、再結構成果。
必應創造視覺總監楊宗錞拆解演唱會製作邏輯,「對我來說,演唱會只有3個元素:藝人或表演者本身、音樂與觀眾,其餘特效、舞台、影像設計都是放大或凸顯情緒三者的情緒,建立視覺的基本原則就是做好這三者的連結。」
事實上回歸根本,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特效科技,其實來自人性與生活,必應創造演唱會製作部總監周佑洋舉例,S.H.E「TOGETHER FOREVER」小巨蛋演唱會燒6150萬玩浮空3D投影,複製15個分身相互尬舞,最初衷是考量Selina傷後復出,不忍讓她過度疲累;林俊傑「時線」演唱會砸350萬打造人造雨,如何讓幾噸水順利灑下、回收,取材靈感來自農業灌溉自動灑水系統。
回顧樂壇幾場指標性演唱會,包括五月天「諾亞方舟」、張惠妹「AMeiZING」、江蕙「鏡花水月」,除表演者本身舞台魅力十足,演唱會節目感性與理性的承接轉折結構清楚,佐以豐富音樂性根基,加上與台下觀眾維持良好互動,造就場場秒殺的票房佳績。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